有些事情,看着是国际风云,扒开了看,其实就是菜市场砍价。
你跟朋友合伙开个烧烤摊,摊子都看好了,肉都腌上了,就差钱了。这时候跟你合伙那哥们两手一摊,说家里领导不批,未来三年零花钱减半,启动资金得缓缓。
你什么心情?
最近中俄蒙那个天然气管道项目,就有点这个味儿。
前脚刚签完备忘录,大家碰杯庆祝,感觉马上就要动工挖地球了。后脚俄罗斯财政部就出来个人,对着镜头一脸严肃地说,未来三年,这个项目的税收减免,给不了。
理由很朴素,也很真实:地主家也没余粮了。
这一下就把很多人的美好幻想打回了现实。项目备忘录,说白了就是一份“结婚意向书”,大家都有意思,但离领证办酒席还差着十万八千里。现在俄罗斯这一出,相当于男方跟你说,彩礼暂时给不了,婚房的贷款你先顶一下,但我保证我是爱你的。
你信吗?你当然可以选择相信爱情,但商业世界里,相信钱,比相信爱情靠谱得多。
这事儿的本质,就是一个经典的利益博弈模型,拆开看就四方:卖家俄罗斯,买家中国,过路收租的蒙古,以及趴在桌子底下看不见的“成本”这个大魔王。
先说卖家俄罗斯。
俄罗斯现在什么处境?约等于一个曾经只做高端私房菜,结果被老主顾拉黑,现在被迫要出摊卖铁板烧的大厨。西边那扇门,欧洲市场,基本上被自己一脚踹上,还被人从外面加了三道锁。能源卖不出去,国家财政就是个空架子。
所以,把能源往东卖,拥抱亚洲,尤其是中国这个超级大客户,不是选择题,是生存题。他不这么干,就真的会死。
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这条管线,就是他的救命稻草,是把铁板烧推到咱们小区门口的那个小推车。普京之前话说得很漂亮,价格合理,不是施舍。这话翻译过来就是:哥们现在困难,但面子得给足,价格好商量,只要你买,咱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。
可光有态度没用,开工得真金白银。俄罗斯的现状就像一个刚开完一场大Party的人,看起来人五人六,口袋里比脸都干净。打仗是个无底洞,国内养老金、医疗、基建,哪个不是嗷嗷待哺的吞金兽。财政预算这块蛋糕就这么大,切给谁多一点,另一边就得饿肚子。
所以财政部副部长出来说不给税收优惠,不是耍流氓,是真没钱。这就好比你开公司,销售部签了个大单普天同庆,财务部总监把你拉到小黑屋说,老板,再这么回款,下个月工资都发不出来了。
一个国家的运行,比这复杂一万倍,但逻辑是通的。战略上,他极度渴望这个项目;但战术上,他连给施工队免点税的钱都得抠抠搜搜。这就叫理想与现实的骨感。
再说项目本身的主体,俄气公司。这哥们最近几年过得那叫一个惨,财报扒开看,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,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。连年亏损,现金流紧张得跟要断气一样。
没有税收减免,意味着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又被压缩了一刀。利润率低,意味着在资本市场上借钱就更难。投资人看的是什么?是稳定的回报预期。你这项目,上游政策说变就变,就像坐过山车,还是没安全带那种,谁敢上?
钱不到位,工程就得拖。几千公里的管道,横跨三国,冻土、山脉、无人区,每天的成本都是天文数字。这玩意儿最怕的不是辛苦,是停工。停一天,所有的人工、设备租赁费用照付,活儿却没进展。这种瞎积薄发的模式,就是把风险往后堆,直到堆出个大雷。
然后看咱们,买家中国。
很多人一听这消息就急了,说是不是我们冬天要挨冻了?是不是卡我们脖子了?
你想多了。咱们现在买天然气,跟双十一囤货一样,早就不是一家店里吊死了。中亚的管道稳定供着,卡塔尔、澳大利亚的液化天然气(LNG)船一艘艘往港口开,国内自己也在玩命挖。能源安全这四个字,早就刻进了骨子里。
所以,对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,我们的心态非常从容,约等于你在逛菜市场,一个摊主跟你说他家的白菜是全场最好的,但就是不降价。你的反应是什么?扭头就走,旁边还有三个摊子在热情招手呢。
我们不缺这个气,但我们想要更稳定、更便宜、更长期的气。管道气的好处就在于此,它不像海运LNG,不会因为马六甲堵个船就价格上天。它是一份穿越周期的保障。
所以俄罗斯不给税收优惠,我们这边的反应是:哦,知道了。然后呢?
我们不着急。着急的是谁?是等着米下锅的俄罗斯,是等着收过路费的蒙古。这种局面下,主动权在我们手里。价格要谈到我们满意,条款要写得清清楚楚,风险要对等。你连税收优惠这种内部政策都摇摆不定,我们凭什么相信你未来三十年的供气是稳定的?
慢一点,没关系。把所有问题都掰开了揉碎了,放在桌面上谈清楚,比急匆匆上马,最后留一堆烂摊子要强得多。商业谈判,比的不是谁嗓门大,是谁更能耗。
最后,看看夹在中间的蒙古。
蒙古的心情最简单,也最急切。它就像一个准备开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小老板,眼巴巴地盼着高速公路赶紧修通。管道一响,黄金万两。过境费是真金白银的收入,带动的就业、物流、配套产业,都是看得见的政绩。
他最怕的是什么?就是拖。今天说钱不够,明天说地质复杂,后天说气候不宜。拖来拖去,项目黄了,他的服务区就只能卖泡面给过路的野骆驼。所以蒙古的态度非常积极,恨不得自己扛着铲子去帮忙挖。
所以你看,这盘棋里,三方的心态完全不同。
俄罗斯是“不卖会死,但现在手头紧,大哥你先垫上”的窘迫。
中国是“有你更好,没你也行,但合作必须按规矩来”的从容。
蒙古是“求求你们快点吧,我服务区的西瓜都切好了”的焦虑。
这事儿会黄吗?短期内看,不会。但也不会一帆风顺。
这就像一场漫长的拳击比赛,比的不是谁拳头硬,是谁更会抓节奏,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。备忘录签了,说明第一回合的试探结束了,大家都想打。现在俄罗斯出的这个“幺蛾子”,相当于中场休息时,他教练跟他说,省着点体力,下一回合咱们得挨打。
对我们来说,策略也很清晰。
第一,稳住基本盘。继续推进能源进口的多元化,让手里的牌越来越多。你手里有四个二,还会怕对手的一个J吗?能源安全,就是我们的王炸。
第二,保持耐心,按市场规律办事。甭管对方讲什么兄弟情谊、地缘政治,最后落到合同上,必须是亲兄弟明算账。一分钱一分货,风险和收益要匹配。我们不是冤大头,更不是慈善家。
第三,把丑话说在前面。所有的潜在风险,都要有预案。今天你能因为财政紧张取消税收优惠,明天会不会因为别的原因就断供?这些都要在合同里写死,违约责任要明确到能让他肉疼。
说到底,国家之间的合作,尤其是在能源这种命脉领域,从来没有什么温情脉脉。大家都是披着文明外衣的丛林野兽,核心诉求只有两个字:利益。
俄罗斯的短期财政困难,和他的长期能源战略,产生了内部矛盾。这个矛盾,他自己消化不了,就必然会传导到项目合作方身上。
而我们能做的,就是看清这个矛盾,然后利用这个矛盾,为自己争取最有利的条件。
这不叫趁人之危,这叫专业的商业操盘。毕竟,一个成熟的商业体,从不相信眼泪,只相信资产负债表。
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,倡导积极价值观念。如有内容争议,欢迎监督指正。
正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