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了,身边聊人工智能(AI)的人越来越多,好像不提几句就跟不上时代了。
从能写文章、会画画的软件,到各种智能应用,AI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新奇的体验。
但是,在这股热潮背后,一个可能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正在悄悄浮现,那就是:我们为这些看似无所不能的AI,究竟要付出多大的代价?
这个代价,可能不仅仅是软件的会员费,还包括我们每个月都在上涨的电费单,甚至可能关系到整个经济的稳定。
咱们先从一个最实际的问题说起:电。
过去很多年,在一些发达国家,整个社会的用电量基本上是不怎么增长的,甚至有些地方还在下降,因为工业转型、节能技术普及了。
可就在这两年,情况突然变了,用电需求开始猛增。
这背后的头号“功臣”,就是人工智能。
我们平时用手机和电脑和AI聊天、让它画图,感觉好像不费什么事,但实际上,支撑这些应用的,是背后成千上万台高性能服务器组成的“数据中心”。
这些数据中心就像一个个永不休息的巨型工厂,24小时都在进行着海量的计算,而计算,是需要消耗巨量电力的。
这可不是小打小闹。
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,到2026年,全球数据中心的总耗电量可能会比现在翻一番,达到惊人的一万亿度电以上。
这是个什么概念呢?
这差不多相当于整个日本或者德国一整年的用电量。
为了满足AI这个“大胃王”的胃口,一些原本已经计划退役的燃煤、燃气发电厂,现在又被重新启用,甚至还有新的化石燃料项目在上马。
这无疑是给全球推动清洁能源的努力泼了一盆冷水。
本来我们都指望着风能、太阳能来支撑未来,结果AI一来,又得回头去依赖那些会产生污染的传统能源了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,关于AI到底有多耗电,至今还是一笔糊涂账。
那些科技巨头,比如开发ChatGPT的OpenAI,还有谷歌,它们不太愿意公布详细的能耗数据。
偶尔给出的数据,也往往避重就轻。
比如说,它们可能会告诉你,你问AI一个问题消耗了多少电,这个数字看起来可能不大。
但这就像汽车厂商不告诉你百公里油耗,只告诉你点一下火需要多少汽油一样,误导性很强。
真正耗电的大头,一是训练这些AI模型的过程,这个过程需要调动超乎想象的算力,持续数周甚至数月;二是在各行各业中全面铺开应用AI,这会让整体的计算需求呈爆炸式增长。
这些核心数据,企业都藏着掖着,因为一旦公布,可能会因为对环境造成的巨大负担而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。
当然,面对“耗电大户”的指责,AI的支持者们也有一套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说法。
他们说,别只看AI自己消耗了多少能源,要看它未来能为整个社会节省多少能源。
比如,用AI来优化工厂的生产线,可以减少浪费;用AI来设计更高效的飞机发动机,可以节省燃油;用AI来管理电网,可以更智能地分配电力。
按照这个逻辑,AI虽然自己能“吃”,但它能帮助别人“省”得更多,里外里一算,还是划算的。
这个说法听起来很美好,但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等专业机构的调查报告却指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这种所谓的“节能效果”,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纸面上,缺乏实际的证据来支撑。
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,从蒸汽机到互联网,最终都极大地推高了全社会的能源消耗总量,而不是减少。
这里面有一个经济学上叫做“杰文斯悖论”的现象,简单来说就是,当一项技术让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,结果往往不是资源用得更少了,反而是因为使用成本降低,导致用量暴增。
汽车越省油,人们就越愿意开车出门,总的汽油消耗量可能反而上升了。
AI很可能也是如此,它让计算变得更便宜、更强大,结果就是我们会用它来干更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,最终把整个社会的能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。
如果说能源消耗的账算不清,节能的承诺又像是空头支票,那么这股AI狂热背后更值得警惕的,就是资本的疯狂涌入和可能形成的巨大泡沫。
现在全球的投资界,对AI的追捧已经到了近乎狂热的地步,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源源不断地砸向AI芯片、数据中心建设等领域。
大家生怕错过这趟车,都想在“下一个时代”里分一杯羹。
然而,钱烧得再多,最终还是要看回报。
尴尬的是,尽管投资规模惊人,但AI技术本身的发展似乎遇到了一些瓶颈。
比如前段时间OpenAI发布的新一代模型,在业内普遍被认为提升有限,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。
这意味着,靠堆砌算力来暴力提升AI性能的路,可能快要走到头了。
一边是天文数字的投资还在不断加码,另一边却是技术进步放缓,真正能大规模商业化、能带来稳定利润的应用场景却迟迟没有出现。
这种“投入”与“产出”的巨大落差,正是金融泡沫最典型的特征。
一旦投资者们的热情冷却下来,发现之前画的大饼难以兑现,资本就会迅速退潮,留下一地鸡毛。
这不仅仅是科技圈和投资圈自己的事,它所带来的后果已经开始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。
最直接的,就是普通消费者正在为这场科技豪赌买单。
为了支撑数据中心的庞大电力需求,电价上涨的压力最终会转嫁到居民和普通企业身上,加剧了所谓的“能源贫困”。
更深层次的风险在于,这是一种严重的“资本错配”。
社会上宝贵的资金,本可以用来投资于更扎实的实体经济,比如改善公共设施、研发更可靠的清洁能源技术,但现在却大量被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AI泡沫所虹吸。
有评论尖锐地指出,科技行业对AI的规划已经从雄心勃勃变得近乎鲁莽,这种过度投资正在给整体经济带来严重的风险。
对我们中国来说,这更是一个重要的提醒。
我们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的同时,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。
西方那种依靠资本炒作和市场狂热来推动技术发展的模式,其内在的风险和脆弱性已经暴露无遗。
我们更需要走一条稳健的、虚实结合的发展道路,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如何让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去解决制造业、农业、能源等领域的实际问题,而不是任由资本把它吹成一个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。
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,而不是成为一场少数人的资本游戏,这或许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。
正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