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拳师常说:'人是往前活,拳是往回练。'这看似矛盾的话里,藏着功夫的真谛,不会蓄养,终难长久。年轻气盛,听不进老话。老来体衰,经不住岁月消磨。
内家拳如深潭蓄水,功架如雪里火发。练拳要分场合:无人时慎独修心,有人时搭手印证。打的是拳,搭的是手,修的是道,这路就通了。顾盼自雄,真不如龙藏雷隐。
看人行事,更要看动静之机。想说的很多,想做的不要多。做人莫要,铺开纸抬笔忘字,临上场忘带兵器。年轻气盛时,总嫌老师傅的'慢功夫'不过瘾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待到年岁渐长,才知'松一分筋骨,能润五脏六腑'的珍贵。活一份气血,就养十分精神。大树底下好乘凉,功夫里头修性命。何为耗?过度练拳伤身。怎叫养?中和之道最妙。
打人伤己不如随曲就伸,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,功夫讲究的是传承,不是争强。'角度出巧劲',这是太极拳的核心理念。角度出巧劲,功架运行当中,调整角度产生的劲,叫巧劲。
与巧劲相对的是,拙力。什么是拙力?使用蛮力,抗衡对方。不了解巧劲,就必然会用拙力。每一件事,都用拙力拼,必会被累死,事倍功半。中国人讲究用巧劲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说一个人办事漂亮,面面俱到,为人巧妙。看一幅字,笔走龙蛇,游刃有余,布局巧妙。练拳也是,功架盘好,才出东西。不仅每天都盘,还要多留意,功架要求的一些角度。
角度出巧劲。与蛮力抗衡的拙劲不同,巧劲讲究以斜取正。就像用棍子直杵,对方易挡;稍斜三分,同样力道就能让人失衡。古人没有量角器,却比今人更懂身体结构。
他们通过调整裆口开合、臂展夹角、掖胯深浅,量身打造最适合自己的发力角度。太极拳划弧走圆,正是因为弧线由无数斜线组成。斜中寓正,触力即转,这才是'四两拨千斤'的关窍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就像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却能撑起高楼,好茶壶任何角度都能收住茶水,功夫的妙处全在角度拿捏。借力打力?就是角度。角度做对了,不用使劲,就有劲。
这不新鲜,能借力打力的,无不讲究角度。能以小博大的,又怎会正面迎敌。做圆,就是为了取巧。高手有功力,更会用角度,做巧劲,这是理念问题。
出神入化的玩意儿,没有不巧妙的。练巧劲,首先学会,用角度打拳。听劲不仅要听力道,更要听角度变化。高手过招,支点随时调整,就像杠杆原理,找准角度,孩童也能撬动巨石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这种借力打力的智慧,体现在传统技艺的方方面面:木匠的榫卯、铁匠的淬火、书法的飞白,无不是'角度出巧劲'的印证。太极拳的每个功架都在训练角度感知。
小到手腕翻转,大到腰胯旋转,都在寻找那个'最圆活'的黄金角度。古人云:'一力降十会,以巧破千斤。'不是否定力量,而是强调用力的智慧。就像写字,蛮力只会让笔锋僵死,巧劲才能笔走龙蛇。
不光是拳,每个领域都如此,所有的高技术,都有高价值。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至于人。说的不是体力劳动比不上脑力劳动,这是错的。真实意思是,用心掌握巧妙的劲,比傻卖力气要高明的多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拳无高下,人分巧拙。真正的功夫不在招式花哨,而在角度精妙,如同人生,直来直往易碰壁,懂得迂回方得始终。此正是:雪压青松松更青,霜打梅花花更红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正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