权臣桓温:从权谋到贤名的转折
桓温,作为东晋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权臣,因其在军事与政治上的杰出贡献被历史铭记。然而,他的晚年却充满了悲剧色彩。六十岁的桓温,在一场失利中,不仅兵败如山倒,且还曾自私地谋划废立之事,发出了“方废君以自悦,将如四海何”的哀叹。其子桓玄也继承了父亲的野心,强迫晋安帝禅位,建立了短命的桓楚政权,但这政权在他上台几个月后便因战乱而崩溃。与父子二人备受唾弃的命运不同,桓温的弟弟桓冲,却以贤良的名声在后世流传。他是如何做到的呢?
一、家族复兴,困难重重
桓氏家族在晋朝初期并不显赫,尤其是在“八王之乱”后,东晋政权仅能偏安江东一隅。桓冲的父亲桓彝虽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,但凭借着极高的智慧和远见,抓住了机遇,广交名士,成功跻身江东八达之列,逐渐崭露头角。然而,桓彝未能亲眼见证家族的崛起,他英年早逝,死于一场叛乱。
桓彝一死,家族的重担落在了年仅十五岁的桓温肩上。在家中母亲病重的困境中,桓温忍痛以自己的幼弟桓冲为质,去和羊主换取治疗母亲的羊。羊主看出了桓温的非凡气质,便提议将桓冲收养。桓温的这一决定,虽是心痛,却也成就了桓冲的存活。
展开剩余77%龙亢桓氏能在东晋政权中逐渐崭露头角,离不开桓彝的付出,也离不开桓温的努力。尽管桓温结交了许多名士,甚至娶了南康公主,但在桓温尚未成就一番事业之前,桓氏家族始终未能真正进入王谢等世家大族的视线。直到永和三年(347),桓温成功灭了成汉政权,才从一个“无名小卒”一跃成为东晋政权的“重大威胁”。
面对桓温逐渐崛起,朝廷中的世家大族们虽然曾一度显赫一时,但在面对桓温这样不容小觑的对手时,显得格外软弱无力。虽然朝廷忌惮桓温的实力,却又无法阻止他北伐收复失地。因此,朝廷一度选择忽视桓温的北伐建议,接连派遣名士如褚裒、殷浩去试图抵抗,不但失败,反而让朝廷在政治上的软弱无力暴露无遗。
二、北伐立功,逐渐崭露头角
随着桓温逐渐掌握政权,他的四个弟弟都获得了重要的职务,而其中最有胆识和谋略的便是桓冲。因此,桓温对桓冲寄予了厚望。
永和十年(354),任鹰扬将军的桓冲随兄长桓温北伐前秦。在这次初出茅庐的征战中,桓冲在白鹿原战役中大获全胜,成功击败前秦丞相苻雄,并一举让东晋的兵锋直指前秦的都城长安。此次北伐取得的巨大胜利,使得关中百姓纷纷牵牛担酒沿途迎接,期盼着东晋王师的到来,桓冲因此被封为宁朔将军,并担任了义成、新野二郡太守,此外,还兼任了荆州及周边诸郡的军事指挥权。
永和十二年(356),面对前秦和前燕的内乱,以及羌族首领姚襄的不断进攻,桓温再次上表请求北伐,最终获得了朝廷的批准。此后,桓冲再度跟随桓温出征,在击退姚襄并成功收复洛阳之后,桓冲因功晋升为征虏将军,并被赐封为丰城公。
在桓温的支持下,桓冲的军事和政治地位逐渐上升。兴宁元年(363),桓冲被任命为振威将军、江州刺史,掌管江州、荆州、豫州等地的军事事务。与此同时,桓温也获得了扬州牧的职务,桓豁则领了荆州刺史,掌管多个州的军事力量。通过桓温及其兄弟十余年的努力,桓氏家族的权力范围已扩展至东晋半壁江山,桓温接下来的目标也愈加明显——废除晋朝,自己称帝。
三、忠诚无私,死后誉为贤者
然而,命运终究未如桓温所愿。在第三次北伐失败后,桓温的声望一度受损,且年事已高,临终前他只能将大事托付给桓冲。意识到朝廷对桓氏家族的忌惮,桓冲作出了明智的决策,他选择了低调退让,放弃了进朝执政的机会,并且将扬州、徐州刺史的职务让给了辅政大臣谢安。
当时,谢安是朝廷内外公认的权威人物,且有着极高的政治威望,桓冲也深知自己的局限,因此主动让贤。谢安则宽容大度,不仅未剥夺桓冲和桓豁的权利,反而将更重要的军事重任交给了桓氏兄弟,旨在实现“荆扬相衡,则天下平”的战略目标。
虽然桓温死后,桓冲并未图谋造反,也没有利用自己家族的权势去威胁皇帝,反而一直心怀公忠,力求为国效力。前秦在苻坚的统治下,已经是北方最强大的力量,决定消灭东晋。桓冲为了保护建康不惜动用三千精兵,却在看到谢安依旧镇定自若时,心生愤懑,认为东晋必定会在北方的压迫下灭亡。
然而,得知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,桓冲不仅欣喜若狂,同时也深感羞愧,自己一直以来的担忧竟然是多余的。在此之后,桓冲更以死谢罪,认为自己不能与谢安争权,最终因过度劳累和忧愁病倒,早逝。
有人称赞桓冲死得“贤于让扬之荆”,他不仅无私地让位给谢安,还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桓冲的忠诚和高风亮节,成为东晋历史上的一段佳话。正是他的这份公忠之心,使得桓氏家族未曾因为叛乱而遭受彻底的打压,反而在朝廷中得到了重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