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上学期间,曾经有一个深深困扰我的问题。当历史课本中提到“周平王东迁洛邑,自此王室衰微,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”时,我内心便产生了疑问:周平王不过是换了个都城,为什么会导致整个周朝的衰败呢? 在中国古代,迁都似乎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,比如商朝的迁都次数就更为频繁,然而商朝并没有因此而灭亡。相较之下,周平王东迁洛邑究竟为何会对周朝产生如此巨大的负面影响呢?
一、先天不足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逐渐意识到周平王东迁其实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事件,而其根源则可以追溯到西周晚期的政治斗争。周幽王是西周时期的最后一位天子,他的第一任皇后是申侯的女儿,生下了太子姬宜臼,后来被称为周平王。然而,周幽王后期却倾心于美丽的褒姒,并与她生下了一名儿子,名叫伯服。为了追求他的新欢,周幽王做出了惊人的决定,废除了申后及其子姬宜臼,立褒姒为皇后,并扶持伯服成为太子。
申后与太子姬宜臼绝望之下逃到了申国,并向申侯寻求庇护。申侯对此事也是怒火中烧,决心为他的女儿报仇,遂联合鄫国、犬戎等国向周朝发动攻击。在公元前771年,犬戎成功攻破了镐京,致使周幽王被杀。周朝由此失去了国家统治者,处于动荡之中。在申侯的支持下,姬宜臼被迫继承了王位,但他毕竟是被废弃的太子,且以“子反父”的方式复位,导致许多诸侯对他并不买账。
展开剩余57%二、天有二日
在这种混乱的政局中,关中地区已是千疮百孔,周遭被犬戎的威胁笼罩。因此,一些支持周平王的诸侯便将他送往东边的洛邑作为新的都城。然而,西周的残余力量并未袖手旁观,他们在其他诸侯的支持下,拥立了另一位新天子,即周携王。周携王名为余臣,是周宣王的儿子,周幽王的弟弟,从血统上讲还是平王的叔父。
结果在东周的初年,出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:天下竟然出现了两位天子,同时获得了一部分诸侯国的认同。这种局面更加显著地削弱了周天子的形象和权威,反映出周朝的彻底衰退。公元前750年,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出兵攻杀周携王姬余臣,才结束了这一混乱局面,使周朝重新获得统一与稳定。对此,周平王对晋文侯感激不已,认为其是拯救周朝的恩人。
三、国力孱弱
在西周建立之初,周朝的国力实际上是相当强盛的,除了拥有丰饶的关中地区外,洛邑更是被设定为东都。然而,随着西周的衰落,广阔的关中地区逐渐沦为戎人占领的领土,周朝也因此失去了大片疆域,所剩的仅有今天河南西北部一隅,面积大约只有方圆六百里左右。相较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,东周此时不过是一中等诸侯国而已。
本就国力微薄,周平王的江山更加岌岌可危。由于周边诸侯国长期拒绝承认周平王的地位,周天子所能征集到的贡赋寥寥无几,财政问题随之而来。为了获取合法性,周平王不得不依附于附近的郑国,被迫与郑国交换人质,这种做法无疑加深了周朝的衰弱。土地狭小、军力羸弱和合法性不足的状况交相叠加,最终使得东周走向了一条不归路,彻底陷入了衰亡的境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